之,盂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可谓精诚所至,变化万千。 孔子血脉所流传的子思一派,虽然血脉传承已经淡薄,但是学术在孟轲的手中发扬光大,浩然正气呵斥奸邪是他的象征,唐朝以后的儒家派系基本都是孟氏一派的分支。先儒主以修心为主,但在后期发现了修身的重要性,因此后期的儒家特别强调养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正气”。这就是“孟氏之儒”,自然是以孟子为代表的,亚圣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门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治政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将数术引入儒家以会通天道、地道、人道,预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 颜氏之儒众说纷纭,按照《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毕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工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心理论,可谓后来陆王心学,心外无物的滥觞,然而沉溺本心,却往往看不见存在之事。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启”为原名,汉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后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冶长》)。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漆雕氏之儒”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儒家弟子中任侠的一派;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儒家内部出现的派别,子夏一派从李悝开始自立门户,最后荀况的弟子韩非彻底把法家与儒家关系割裂,而偏激的子张一派最后孕育出墨翟的墨家,反对秩序的他们再也不是儒家。之后是春秋儒生与汉儒因为“天人感应”而争,汉儒又有今古文尚书之争,在秦始皇焚烧各家经典后,儒家因为经书的重新发掘,陷入了由口耳相传的今经文派,与修习古代经书的古经文派两派之间的斗争。《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书。成书于春秋末年,由孔子编纂而成。其时,正是王朝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所谓“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深感不安,他一边搜集整理古藉,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一边讲学授课,把上述六种典籍作为教材向弟子传授。古人“尚”与“上”通用。“尚”即上古,“书”即记录在竹帛上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书”,也有“君上之书”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中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尚书》所记始于尧、虞、舜,中历夏、商、周,终于春秋中前期的秦穆公,跨度1500多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丹道、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是来自上古祖先的声音,也是后世了解古代王朝的珍贵史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实现令行禁止,他在李斯建议下,大举焚书坑儒。坑杀方士集团,而除医药、占卜之类的书藉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写、不是官家所藏之书,统统在三十天内焚毁。《尚书》自然难得幸免。当时,济南有个姓伏、人称伏生的人,曾在秦朝做过博士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