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大幅度下降了,主要是为了降低被敌人击中的概率。同时,也因为雷达系统的大幅度提升,不再需要在高处来安装光学观测仪器了。不过,舰岛顶部依然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光华33年式导航方位盘)和28米度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视距舰桥(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等。在舰桥内部装有东西南北四个直通式电梯,方便舰桥人员紧急撤离。 光华大帝号战列舰跟明级战列舰,乃至中华帝国所有的战舰的最大外观不同之处在于,她已经不需要巨大的烟囱了。由于采用了核反应堆,不用使用燃油或者燃煤锅炉,自然不需要为各锅炉安排烟道了。传统的军舰烟囱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还得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防护钢板,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防护甲板。一旦烟囱被攻击,将会造成严重的实现障碍,毒烟威胁人员的安全。安装了核反应堆后,光华大帝号战列舰便不需要这种烟囱了。不但解决了烟囱的安全隐患,更是令舰桥结构更加紧凑。 整体来看,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外形少了一个巨大的烟囱,更加美观和实用。 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主炮采用12门508毫米50倍径的三联装炮塔设计,前2后2,沿着中轴线对称式布局。 光武器系统就占了总排水量的25%的吨位,四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舰艏和舰艉,均位于中轴线上,前后依据舰岛对称布置,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达到2450吨,加上炮塔装甲10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近4000吨,相当一艘轻巡洋舰的吨位了。20英寸的巨大炮管相当于中华帝国海军官兵们的卧铺宽度,铺上被子在里面休息都没问题。 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帝国海军是不允许终极战列舰被敌人打得失去战斗力的,因此重点加强了防护。炮塔正面高达800毫米,可以说连光华大帝号自己发射的20英寸炮弹都无法将其摧毁。炮塔后部装有光华三十三年式35米基线测距仪,安装了电动罗经仪,陀螺水平抗浪稳定仪器,使得光华大帝号战列舰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的设计角度,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是500毫米以上的匀质装甲,并且装有潜望式的光学瞄准镜和半机械半电子式的雷达火控瞄准指挥仪器。 20英寸的主炮炮管本身就已经非常大了,加上五十倍径的炮管长度,整个主炮就向一排放倒的粗号的电线杆,移动这个庞然大物依靠巨大功率的电机和强液压引擎,如果不是有核反应堆提供稳定的强大电力供应,普通的电机是无法胜任的。 及时有核反应堆供应电能,其主炮最终的仰角也只有65度,水平旋转只有240度,火炮装填炮弹时,被严格固定在3度位置上,炮塔旋回一周则要2.5分钟的时间。 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20英寸主炮的发射速度较明级战列舰大幅度降低,每3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弹。因为炮弹的重量已经达到2吨,尽管使用自动化机械装填方式,但是装填发射药药包剂量不变,数量却大幅度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最终完成主炮射击准备速度自然就慢了。为了配合强大的续航力,超级巨炮的炮弹基数也大幅度增加,为每门炮备弹200发。 原本明级战列舰的18英寸主炮因为主炮膛压太大,发射时将会磨掉大量的膛线,因此明级战列舰的主炮发射100发左右后,就必须返厂维修更换炮管了。但是考虑到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主炮炮管换装工程太过复杂,更换炮管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这在战争状态下是不允许的。因此,为了增强炮管寿命。中华帝国海军武器工程处首次在该主炮炮管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和冲压技术。 至光华三十五年,中华帝国在火炮用钢管制造工艺上已经相当的先进了,首次实现了ckp-502型中碳镍铬铂系合金钢,这种钢管采用的传统中华特种钢的工艺基础上,还要加上镀铬,严格说来,不是仅仅镀,还有“渗”的步骤,主要是增加炮管的内部硬度、光滑度,镀、渗铬后,又经过最先进的圆锥形内壁挤压技术和还有渗硫工艺等等,总之都是为了增加管内的光滑度、耐磨度、耐腐蚀度,另外给光华大帝号主炮炮管还有保密元素,里面增加少量的钒金属来提升综合表现性能,可以同时适应发射高低速穿甲弹、高低速破甲燃烧弹等,采用这种先进炮管制造工艺后,使得炮管的寿命达到了400发。而同等级的战列舰主炮当中,德国的兴登堡级战列舰所用炮管算是寿命最长的了,但也只有120发。中华帝国在特种合金钢方面足足领先德国3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