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级战列舰的主炮安装工作。 衣阿华级战列舰设计安装四座双联装8门45倍径mk47型舰炮(美国舰炮型号),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主炮数量、口径、倍径一致,但在炮管寿命问题上,此时的英美钢铁技术虽然已经开始仿制中华帝国的中华特种钢了,但效果提升不明显。 副炮采用mk12型38倍口径10座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同时还加装了大量的小口径速射炮,多为双联装和三联装并列机关炮。 美国海军的思想是用副炮系统来防空,但是这种程度的防空炮防御中华帝国早期的猫妖战斗机都显得吃力,更不要说中华帝国已经拥有的雷电战斗机和地狱火战斗机了,它们的速度足以突破衣阿华级战列舰的防空火力网。 装甲防护方面,衣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比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提高了很多,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厚度为380毫米(19度),水平装甲总厚度为222毫米(三层)。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和3层船底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在建造过程中特别增强了水平装甲防御能力。主炮塔正面460毫米,顶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60毫米,顶部184毫米。 美国海军主力舰的装甲防护永远都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级主力舰,似乎被英国海军的重视速度轻视装甲所感染了,而且感染的很深。 380毫米的装甲厚度在18英寸巨炮的轰击面前,抵挡起来是非常吃力的,不过美国海军认为,日德兰海战表明,在20公里距离上交战,真正被巨炮炮弹击中的概率很小。但是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美国海军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是用来对抗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而中华帝国海军在观瞄设备、中央火控、雷达等方面以及远超美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主炮可以在25公里的距离上做到8%的命中率,而美国海军在目前的经验还停留在美西战争期间的6000米10%的命中率上,远距离炮击没有实战经验,训练当中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命中率在20公里上只有1.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而且美国海军对于战列舰的防护概念发生了错乱,按照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必须能够挡住同口径的战列舰在15公里距离外的贯穿命中,显然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无法在15公里外挡住18英寸炮弹的贯穿命中,面对中华帝国的低初速重弹头延时穿甲爆破弹的攻击,在20公里距离外都很难防得住。 反过来,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达到了450毫米,可以有效挡住15公里外来袭的18英寸炮弹的贯穿命中。二者相比之下,一旦衣阿华级战列舰碰上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虽然双方火炮数量一样,但打起来吃亏的肯定是衣阿华战列舰。 同样在速度方面,衣阿华级战列舰设计航速只有28.5节,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30.4节航速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当然,造成这方面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造船厂没有八万吨级巨舰的船台,最大只能建造六万吨级的战舰。尽管负责建造衣阿华级战列舰的美国船厂快速升级 了船台吨位,但最终也仅仅可以建造65000吨巨舰。这样一来,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88000吨排水量想必,差了两万吨,自然受到了限制,在各方面都难以避免的落后一大截了。 而在电子战上面,衣阿华级战列舰就差的更远了,因为她没有明级战列舰的雷电阵列、声纳阵列,全靠两舷各安装的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显然如果衣阿华级和明级战列舰相互追逐时,白天和晴天或许还可以打个平手,到了阴雨天和晚上,衣阿华级就成了瞎子,只有挨打的份。 当然,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各项参数严格保密,美国海军只能靠中华帝国官方报道来判断,因此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设计标准都超过了中华帝国官方公布的明级战列舰标准,美国国民还是非常振奋的,在没有跟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pk前,美国国民都认为衣阿华级战列舰是世界最强的战列舰。 同样,美国海军在巨舰大炮主义的影响下,在开工建造衣阿华级超级战列舰的同时,基于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改进战列巡洋舰也同时开工建造。 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搭载18英寸巨炮,双联装炮塔四座,前二后二,对称式布局。除了装甲厚度降至280毫米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比衣阿华级战列舰多了两个烟囱(衣阿华级3个烟囱)。而同时期的中华帝国海军的宋级、元级和明级战列舰都已经改为紧凑型的一个椭圆形大烟囱了。 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为降低了100毫米厚装甲,又增加了6台锅炉,使其可以持续12个小时保持33节的高航速。这个速度无疑超过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