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一直不明。其实它可能是火山灰,当时可能出现了类似于核冬天的火山爆发现象。“水浩洋而不息”呢,这就是大洪水了。但从女娲洪水后尚能炼铜这一描述来看,这次洪水对于古猿相当于传说中的灭世大洪水,但还不足以吓阻古神,接下来的战争愈演愈烈。“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可见一斑,古神或者化身原型,或者统帅麾下混血种和部族,征战天下,他们也就是修蛇、大风、凿齿等部族的祖先神。而世人看到的《山海经》是对原图画书编译后的结果。编译者当时的四极不是图画书当时的四极,而是四极极移,古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代,所以,《山海经》译成神话时需要对原图方位订正。校订者保留了前人极移前的记录,又将极移后的方位订正并冠在每一座山的前面,并加上了里程。这样的例证在《五藏山经》中所在皆是,如果理解不到这一点,一味以当今的方位解读《山海经》,如此,是不可能复原《山海图》的。 《山海图》最初的记录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刻在玉石版上的。在中国古籍中,黄帝、尧帝、大禹都有发现史前玉石版的记载。按照《初学记》、《御览》、《帝王世纪》等书记载:“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水,七日七夜色,鱼流,始得图书。”这是黄帝时发现史前图书的记载。又据晋朝张华《博物志》记载:“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石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张华是晋代最博学的学者,他肯定是看到了常人没看到的资料。《博物志》的记载表明,帝尧之时,在河、洛一带发现玉石版,上面铭刻了天、地的形状,又发现金色璧玉,上面有文字,记载了天地形成时的情况。玉石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地之形”好理解,就是地上神国版图。天之形是什么?天有形状吗?“天之形”就是天象图,也就是星相图。“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这分明是上古文字图书,需知《博物志》所述帝尧发现的是文字书,不是图书——上古之图书就是以“图”画成的书,它和后代的“图书”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帝尧之前就有文字了……现在我知道,那是那些天外种族所在维度的维度通用语演化而成。 而这些玉石版和金璧,就是《山海经》的资料来源。黄帝之后的尧帝、帝禹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当时的历史地理及其它知识刻上玉石版,藏之名山,沉于河洛,形式上是封禅或祭河,然而实际上却有意无意中保留下了上古秘辛。这就好比在没有隐私权的时代,一个人要给恋人写情书:“梅兰,我爱你。”他因为不希望公之于众,又要表达信的内容,他会怎么写?他可能会画一枝梅,画一朵兰花,又画一只鹅,一片艾叶,一块泥土。 不明就里的人自然不知所云,但是从寓意上世人就可以知道,原来信的内容是“梅兰我爱你”。当然,他也可能画一把戈代表“我”。这就是中国古史相传的“河图玉石版”。祖先们留下玉石版,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辅助记忆。世人收集到河图玉石版,就加以整理、修订,如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从绘图到结绳记事是进步,但这样的记载多了,人们可能会觉得画画太麻烦,就将画不断简化成图案。时间久了,图案就慢慢固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语义是通过语音实现的。任何地方,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在内,只要有文字,它最初一定是象形图案,而且是表音的象形图案。哪怕是南极洲,如果发现了远古文字的话,它也一定是表音的象形图案。这是人类文字发展的规律。 由于图案符号最初都是表音的,后来图案不断简化,如果一直按此模式发展下去,就会线性化形成拼音文字,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就是如此。西方文字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彻底,最终创造出一种摆脱了线条,摆脱了形和音的语言——这就是计算机语言,所以计算机首先出现于西方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中国文字就不同,它在最初拟音图画的基础上,最后走上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世人现在看到的文字。东、西文字从此分道扬镳。但纵然如此,无论西方的拼音文字也好,中国的文字也好,最终还是要通过音表现出来。离开了音的人类文字,不是计算机符号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字记录的其实是语音,只有通过语音,世人才能得到语义。这一点世人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譬如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家书,他横看竖看都是看不懂的,但是如果有人读给他听,他马上就明白了信的内容。再如我看到的抗日神剧中,有的首长不识字,首长说一句“念”,下面的人就念给他听,首长马上明白了文件的内容,并据此发号施令。由此可见,文字记录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