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佳室友


 陈希抬手就捣。林月捂着胸口倒下。

    “你干嘛?”她半坐起身,惊魂未定。熬夜之后她入睡极快,但一开始睡得不太安稳。梦境纷乱,她正和老虎肉搏,谁知突然猛虎压顶。

    他心思飞转,找了个听起来不那么像变态的理由,“我被子不够。”

    她呆了呆,把被自己压住的被子抽出来一些,“我的被子就这么大……”

    “现在够了。”

    她脾气居然好到被砸醒也不生气,他暗自惊奇,又觉得有趣。

    她仰面躺下,闭上眼睛,“睡了。”

    过了一会儿,她的头渐渐歪了过来。他侧躺着,枕着胳膊,饶有兴致地看着她嘴唇微张,一丝透明的液体从嘴角滑了下来。

    要不要擦?擦了会醒吧?

    他用手指轻轻推了推她的下唇,帮她把嘴唇合上。可片刻之后,嘴唇又张开了。是牙齿没有合上,不单是嘴唇的问题。他又提了提她的下巴,上下齿错位,顶住了。

    除非她自己转头,不然别无他法。他发了会儿愁,又兴致勃勃地拨弄起她的嘴唇,把她乱跑的头发一点点拢到一起。她没有醒,也没有皱眉,该是睡熟了。她向来睡得沉,不敲锣打鼓醒不过来。

    他看了看时间,距离他进门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

    不做爱也没关系。

    他看着她的侧脸,泛起宁静的睡意。

    不需要本能,是说不需要做爱吗?

    她用语言建起独立的王国,自有一套用词和逻辑。与其揣测,不如直接询问,她会一五一十交代自己的思路。坦白得过分。

    她翻了个身,背朝着他蜷起身体,就是他刚进门时看到的姿势。

    这次他干脆贴上去直接把她搂进怀里,顺手摸了摸她的嘴角。

    闭合没问题。

    他满意地闭上眼睛。

    根据页眉,这是一份阅读课作业的最后一页。因为丢失了前面的部分,既不知道作者姓名,也没有评论的书名。页面内容如下:

    最后,书中关于恶意的部分,笔者认为也值得讨论,虽然它仅仅是一条暗线。

    人总是很容易为来自同类的恶意所困扰。

    不是那种有组织的、为了谋取特定利益的行动,比如黑帮火拼、抢银行、战争之类,而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乐趣”就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小至同学故意绊了你一跤、考试时借走橡皮不还,大至愉快杀人、强奸、虐待。

    当这种恶意的行为临头,除了疼痛和愤怒,必定会诞生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我?

    针对性的恶意像是个标记,鲜明地把个人标示出来。“我”不再是悠闲地待在群体中的“我们”之一。

    为什么不是同桌的小红?

    为什么不是旁边穿吊带的女孩?

    为什么不是弟弟?

    为什么不是那个大嘴巴的同事?

    为什么不是住隔壁的老头?

    一旦明白这种来自同类的恶意毫无道理,选中自己甚至只是随机,对周围环境的安全认知就会全面崩塌。一切都不再可信,一切都值得怀疑。

    如果能及时给予足够的保护和爱,个人或许能够重新平衡感知,而不至于对危险过敏。但如果没有这一步骤,甚至遭受持续的精神和肉体暴力,或许就会达成认知扭曲的第一步。

    笔者认为这才是书中反复描写侦探和罪犯童年虐待经历的理由。尤其是在罪犯的回忆中,他遭受的虐待和他杀人的场景混合在一起,笔触堪称优美,甚至带着称颂。这正反映了他成年后心智的扭曲,他的犯罪行为是在复现儿时的遭遇。

    而侦探那边,从其自比为“大海”可知(尼采?2007,8),他试图通过成为“超人”来容纳童年的痛苦。但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他并没有成功,就像曾经的尼采那样。

    评论到此结束。

    教授或者助教用红色的笔在余下的空白上打了分数:C 。

    后附批语:

    1.?建议使用规范的论文格式,写够字数。

    2.?观点新奇,但作为阅读课的作业,请优先从文本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评述。如果试图联系哲学概念进行讨论,请结合文本论证加入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就这一概念如何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展开论述。

    3.?建议读完全书,请勿仅凭联想就直接引用头十页的内容。

    说明:文中使用了里尔克《秋日》的第一句:“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北岛译)“毫无道理的恶意”,这个说法来自伊坂幸太郎《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M.MmCz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最佳室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