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基层官员大部分都是仁宗在后来提拔上来的,年轻人有冲劲,也多有一股子干劲,见山民下山的越来越多自是喜悦万分,当地人口的数目自然也是算在他的政绩里头,紧跟着他干脆带了一群衙役们上山,也不敢别的,就是将如今的民政政策给不知道藏在哪儿的山民们读上几遍,盼着总有个正好在打猎的山民们听到消息。 顺便还把政策写出来找了几块石头大树上一贴。 嘿,别说,效果还挺显着,此后几年重新归入户籍的人口越来越多啦。这些山民为了拿个好户籍能够在山下定居,都是卯足了劲开垦,其勤劳姿态亦是带动了不少当地人,又给当地县官多了一个“教化之功” 此番连续效应很快被上头注意到,再不敢小看寻常小报的影响力,此后官方甚至还会借用小报的渠道进行消息传递,但同时,官方也决定加强监管。 令各大小报必须找出主要负责人,去当地登记,将报社的存在转暗为明。 若不经登记便擅自印发,传播速度超过五十人便算作违令,当地官府必须严查处理。 一时间乌烟瘴气为博销量胡编乱造的报刊糜烂之风为之一肃。 重新获得北部防线意味着宋军的防御压力从整个北面的面式防御,转为了借由长城之力的点式防御。虽然宋军必须拨出款项重修被辽军忽视的长城防御,但就长远来说,这笔开支非常划算。 第一批被派驻入这块宋国全新疆域进行管理的官员,于当月到达,一并带来的还有赵祯令人重新刻下的匾额以及一口巨型铜钟。 十一月十六日,诸事皆宜。 辽国昔日陪都——南京析津府,正式易名为大宋的幽州。 下析津府牌匾,上幽州府牌匾之时,当地耄耋几乎一个不拉齐齐而来,便是在病榻之上的也让子孙抬着他们的床过来观看此礼,见当地府官亲自挂上幽州府牌匾之时,老人们眸中均是含着泪酣畅大笑,几个病榻之上的老者更是犹如打入了强心之针。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将此地割让给契丹至今已有九十五年,曾为唐民的老者已经一个不剩。 如今幽地的新生代只能从家中老者口中得知自己为汉族,更有不少为了去辽国为官,满口契丹话,汉话已经成了其家乡土话,可以听懂,却不太会说。 只有仅剩下的耄耋之人,还能从思念着汉地的老一辈口中知晓某些过往,尤其是澶渊之后,辽国于当地的教化不遗余力得吹辽贬汉,更是给予当地民众相当大的优惠,使得民众久而久之便也觉得辽国统治之下也挺好。 但幸好,幸好他们来的足够早,此处的汉民也记得澶渊之战,知晓宋国其实不曾放弃他们,故而对于宋的收复之举尚且较为支持,便是有少数年轻人不能接受,也有家中老人将其按下。 可以想见的,等老一辈全数丧去,年轻一辈成为顶梁柱之后,这一代的汉人将彻底以为自己就是“契丹人”。到时候宋国即便是能够将其收复,也将面对一群充满恨意的“外族人” ——这一切,都被进驻当地的官吏写成文书送入汴京,其目的不外是劝说官家,云地的收复也当尽快。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