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力的要求都不高。 主炮系统是苏联级战列舰的核心之一,中华帝国海军也为了测试20英寸主炮上舰后的性能,因此给苏联级战列舰设计了四座三联装45倍径的20英寸主炮系统。配合中华帝国先进的舰载火控指挥仪和火控雷达系统,综合火力可谓十分的凶猛。炮击精确度大大超过德国的兴登堡级战列舰的主炮,射程也达到32公里。 苏联海军得到苏联级战列舰的这些性能参数后,大为高兴,一致认为有了苏联级战列舰就足以称霸波罗的海了,不再担心德国海军的威胁。而且,苏联海军向中华帝国派遣大量的海军技术人员,在造船厂跟踪学习。这些人员将把中华帝国的先进造舰技术带回苏联,苏联海军每念及此,被中华帝国痛宰的伤痛也就都忘记了。 六个月后,苏联本土也开始了建造苏联级战列舰余下二舰的准备工作。然而,从一开始,本土的“苏联”级的工程进度就显得相当缓慢,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虽然苏联造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下子从建国后的万吨级的“红色高加索”巡洋舰直接跳到90000吨级的超级战列舰,跨度实在太大。船厂根本没有没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经验。其次,本土“苏联”级在建造中不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扰,因为从中华帝国进口材料实在太贵,蛋疼的苏联财政部长要求本土尽可能的提供。按计划,要求列宁各勒的日丹诺夫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钢铁厂提供30000吨装甲钢,但实际上只有1800吨交货,其他钢材的强度和韧性都不过关。从德国又进口一些廉价的克虏伯钢材,但是经过试验才发现,跟中华帝国的特种钢不再一个档次,差太多。但有总比没有强,财政吃紧的苏联政府只好用克虏伯钢材来滥竽充数了,但德国也在大规模造舰,钢材也限制出口,苏联最多只能够得到计划规定一半的钢材。无论是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厂对生产厚度超过230毫米的装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实力最强的基洛夫厂却忙于t-34坦克项目,无暇他顾。不得已,设计人员只得将所有厚度超过200毫米的高强度渗碳钢改为简单的表面硬化钢。结果直到在中华帝国的两艘超级战列舰建成后,伊诺拉和马里波夫厂再也无法保证优质大厚度装甲钢的连续供应。 本土苏联级战列舰在动力系统上也碰上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安装预定计划,苏联应该于1938年仿制出8台中华帝国制造的大功率蒸汽轮机。而实际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科夫厂也没有造出1台蒸汽轮机除了来。锅炉本来想在1937年9月进行首轮岸上试验,结果到1939年初全部测试才完成。由于本国企业负担太重,高技术设备无法仿制。苏联的大清洗令相当一大批技术人员流失,年轻的设计师甚至有小学没毕业的人,他们除了会向斯大林效忠外,基本上就是门外汉。尼古拉耶夫的炮塔制造场到最后也没能组装出1座三联装炮塔,甚至连一个20英寸的样品炮管都没有测试通过,基本上发生几炮就报废,甚至出现炮弹滑行至炮管中间被卡住的乌龙事件。 因此,苏联不得不向中华帝国订购包括主炮、蒸汽轮机、螺旋桨在内的大量重要部件。 在402厂建造的“苏维埃白俄罗斯”号发生了严重的质量事故,技术人员在其舰体上发现了70000多个不合格的铆钉和螺栓。由于既没原材料又没时间进行返工,“苏维埃白俄罗斯”号的工程就此停止,浪费了4648吨的钢材,心疼的斯大林将402厂所有人罚了3天不许吃饭。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主义和大清洗运动影响的结果。苏联在1935年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苏联人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走上了快速强国强军的大跃进道路,使得最终苏联人尝到了苦果。 原本苏联人以为自建会省钱,但是最终大跃进的结果是在苏联本土建造的两艘苏联级战列舰总耗资高达18亿龙币,远超在中华帝国直接订造的价格。不但耽误了服役时间,而且不得不额外再花钱从中华帝国进口设备重新组装起来,可谓得不偿失。 ~~~~~~~~~~~~~~~~~~~~~~~~~~~~~~~~~~~~ “陛下,中央情报局和空军已经分别从地面上和空中得到了证实,德国海军确实在建造10万吨级的兴登堡级终极战列舰,英国海军在建大不列颠级终极战列舰,法国海军的法兰西级战列舰和意大利海军的意大利王国级战列舰都在施工当中,同时美国海军似乎也在酝酿建造终极战列舰。另外,帝国给苏联建造的苏联级终极战列舰正是因为苏联受到欧洲主要列强海军造舰计划刺激的结果,这点足以证明情报的准确性。” 看完帝国军方和情报部门提交的主要终极战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