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唯我独裁

第517~518章 巡航导弹诞生和轨道动能炮的研


,依然处于海陆空三军以下,作为垫底的兵种。但因为帝国皇帝陛下的特别关照,使得二炮部队在光华二十七年授予天军部队,成为继海陆空三军之后的第四个正式的兵种,从此中华帝国军队进入了海陆空天四大军种时代,人类也由此进入了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的新时代。
  二炮部队之所以被授予天军作为军方的正式兵种,主要是因为第二炮兵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罗森博格、冯-卡门等人陆续在火箭动力和火箭制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冯-卡门,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喷气推进、液体燃料火箭、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由他主持的喷气动力实验室在北洋科技重工的大力资助下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而罗森博格则在发明雷神3型火箭弹系统后,陆续研发了各种雷神火箭弹系统,直到雷神15型火箭弹系统在内,都得到了卡门的大力支持,很多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成果都应用到了上面,这也是雷神15型火箭炮系统的射程达到70公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雷神15火箭炮系统只是天军二炮部队的常规部署武器,在帝国皇帝王辰浩的提点下,罗森博格和卡门都有了研究方向,随着特斯拉、马可尼等无线电制导专家们的加入,以及陈桥等无人机专家(模拟实战演习使用的飞机)们的加入,中华帝国第一款远程火箭系统开发成功,命名为v1制导火箭弹,简称v1导弹。
  按照中华帝国军方的要求,v型导弹应该立足于小型而又廉宜的发展计划。这种导弹计划射程应该在300公里内,可携带一个800公斤的弹头,能够打击到特定的某个城市的某个区域。导弹依靠很高的速度和超低空飞行来避开拦截的飞机和炮火。为了保密的需要,这个计划被掩饰的称为超级巨炮计划,对外宣称将作为未来超级战列舰的主炮之用。
  v1导弹使用的是中华帝国最新研制成功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来提供动力。这种装置由卡门于1926年研制成功,有关资料被中华帝国军方列入s级保密计划当中。
  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就像是一个小而旺的“火炉”,中华帝国军方决定使用这种发动机用于导弹的发展研究,主要的因素是看上了其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廉。它产生动力的基本原理是被吸入的空气在燃烧室内燃烧后向后喷射气流。被吸入到发动机的空气与燃料混合后被火花塞点燃,在混合物燃烧前进气口的活门急速关闭,燃烧产生出很大的脉冲推力从排气口冲出。在这之后进气口的活门再度打开以吸入空气。发动机每秒可以完成42个这样的周期。不过,发动机在工作时冲出的气流挤压正常的空气会造成很响的低颤音,这种声音很快的就被中华帝国海参崴附近的居民所熟悉。
  卡门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但他所发明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还是一种比较简陋的发动机,在中华帝国军方进行审核时就险些被扼杀。理由是它只能在较低的海拔高度工作,且维修和保养很困难,同时其进气口的活门很快的就会被磨损穿透。但是对于导弹这种一次性使用的武器而言,这种发动机就有了很大的优势:它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推力大,可以达到400千克。此外,它可以使用低标号的煤油作为燃料,而不是使用高昂的航空燃料。不过,液态氧气作为末端提速用来突破敌人的防空火力网这点是必须要用到的,因此军方最终通过了这个火箭发动机方案。
  基于火箭弹的原理,导弹的试验吸取了罗森博格的雷神15型火箭弹的大部分经验技术,不过导弹需要安装制导装置来定位目标,飞行时就必须维持稳定性,这样一来以中华帝国现有的技术只能采用飞机机翼的方式来维持其巡航时的平衡。
  陈桥一直是负责中华帝国演习使用的无人机项目的,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演习防空作战时的靶机就是陈桥研制的无人机。
  根据陈桥的经验,无人机是在地面人员的实现范围内通过无线电遥控器完成飞行控制的,但v1导弹的射程超过地面人员的控制范围,因此需要替代无线电遥控器。于是采用无人机的机翼结构,再通过陀螺仪来维持飞行的稳定,用磁性方位罗盘来控制的方位,气压高度器来控制飞行高度,就打造出最原始的制导系统来代替无线电遥控系统,充当导弹的自动控制系统。
  v1导弹的飞行是在气压高度器的控制下在距离地面900米的高度沿预定轨迹巡航飞行的。装在弹头前部的传感器在导弹发射飞行了预定距离后(发射前设定的距离),迅速取得导弹控制权结束巡航,让导弹开始进射向目标。而所谓的传感器就是一个时钟控制器加上一个无线电定向仪,到了时间或者探测到目标的无线电信号强度和频率达到攻击标准时就实施攻击。当m.mmCZ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唯我独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