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唯我独裁

第340~341章 毒气战和雷电战斗机


的性能和优缺点等,一并打好报告送回帝国空军部和航空部研究。
  根据欧洲空战中,中华帝国的歼一、歼三和歼五战斗机的表现情况,帝国空军司令部向航空部下发了对未来空战所需战斗机的技术指标要求。
  按照中华帝国空军部的要求,欧洲空战表明,飞机的速度、爬行高度、防护能力、以及武器系统等四个主要方面都将严重影响空战效果。因此,中华帝国未来战斗机规范要求在2000米高度飞机可以达到时速200公里以上,并能够在10分钟内爬升到3000米高度,掌握空战制高点。随后中华帝国空军部将规范发放给了帝国航空工业集团和南苑航空公司,要求两个单位按规范要求拿出试制战斗机(试制战斗机名称为歼六型雷电单座战斗机)。
  冯如得到试制任务后,在现有的已经完成研发设计和风洞测试的几十款各式战斗机机型方案中,选择了一种作为主攻对象,作为雷电战斗机的机型。
  雷电战斗机采用全金属结构,机翼的设计最为重要,需要满足了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升力、控制及载人(物)的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因此造一个高低快慢随心所欲飞行的机翼,一直是航空工程师努力的目标。
  飞机能上天,就是机翼产生升力的结果。但是飞机上天后,机翼也产生阻力,影响飞机前进,所以机翼的形状、大小关系到飞机的速度。随着中华帝国在气动理论领域的完善、制造工艺的提高以及新的铝合金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应用,机翼的性能经过多次改进,已经从木质改为铝合金制造。
  世界各国当前的飞机机翼基本上都是矩形机翼,因为这很容易制作。但由于其翼端宽,会给飞机带来阻力,严重地影响了飞机的飞行速度。为此,中华帝国的飞机设计师们曾设计了一种椭圆形机翼,这种新机翼的翼端虽然窄了,但其制作工艺却十分复杂,很难制作。
  而冯如也请教过帝国皇帝王辰浩,王辰浩给他大致说了说现代飞机的主流机翼形状,令冯如大为受到启发。
  当然,关于王辰浩提及的采用后掠翼、三角翼、鸭嘴翼等设计,冯如自动忽略了,因为这些机翼基本上需要飞机达到音速和超音速时才会起作用,而现有的飞机速度远远低于音速,所以冯如采纳了王辰浩提出的梯形平直翼设计。
  冯如根据王辰浩的提示,结合现有理论,虽然还有点瑕疵,但是已经非常不错出了。他将雷电战斗机的机翼设计成梯形平直机翼。梯形机翼兼具矩形和椭圆形机翼之长,制作也比较方便,尽管仍有一个小小的翼尖,但阻力还不算大。
  雷电战斗机依然采用固定起落架,并应用了可乘力的全金属蒙皮技术,近一倍的减少了结构重量。
  第一架原型机已经于光华十三年二月造了出来,采用400马力阿德尔6缸星型气冷发动机。当月进行风洞测试,三个月后实现第一次首飞。
  这架飞机的性能远远超出了规范的要求,最高速度达到了250公里/小时。第二架原型机对细节进行了各种改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操作性和减少阻力,狂喜的中华帝国空军上要求航空部按照第二架原型机为标准投入量产并正式定名为雷电。
  作为中华帝国空军第一款,同样也是世界第一款全金属战斗机,雷电战斗机拥有比较厚的高强度机翼,椭圆型的翼梢,流线型的机身使该机看起来充满了现代感。为了减少空气阻力、机身和机翼蒙皮安装全面采用最先进的沉头铆钉技术,使用沉头铆钉后飞机蒙皮表面将非常平滑基本没有突起,从而提高飞行速度。
  虽然冯如考虑过王辰浩提出的收放式起落架,但由于可收放式起落架结构复杂重量大,而雷电战斗机的设计思想是尽量减轻重量降低翼载强调水平机动性,起落架收放系统还存在可靠性不良及强度不足等问题,所有可收放式起落架被放弃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按照中华帝国空军的要求,战斗机格斗术表明,对飞行员保护机构需要强化。为此,冯如设计的雷电战斗机为了避免在降落时时常发生的由于机体翻覆而造成的飞行员头部受伤致死的问题,加强了飞行员面前的风挡结构,同时在飞行员背后设计了钢质的保护座椅,一直挡住飞行员的脑袋,从而保护了开放式座舱下飞行员后部遭到敌人射击死伤概率的大幅度降低,使得飞行员更加安全。
  尽管冯如也考虑了王辰浩提出的封闭式座舱设计理念,但由于这个时代的航电设备太差,飞行员们都不喜欢这个影响他们观察敌情的视野的设计,于是放弃了安装全封闭座舱盖。
  武备方面,冯如原本想安装2挺7.92毫米勃朗宁重机枪的,但是考虑到空战时,对方速度太快,7.92毫m.mmCz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唯我独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