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冲突。由于一般认为敌方战列舰实力要比自己强许多,能迫使对方撤离战场已经是了不起的战果了。 海军部于是将驱逐战列舰列入1911年下半年的造舰计划中。不过当时船厂正忙着赶工,一时没有多余的力量来搞新舰,计划就被顺延到了1914年。 中华帝国北洋兵器重工的舰船技术专家陈海峰上校在得知俄国人的突发奇想后,立即意识到了这种快速驱猎舰所带来的海军发展新思路,于是他花了3万元龙币从保罗?维克托诺维奇?伊万科夫手里将他的驱逐战列舰设计图纸买到手,拿回国内研究。 中华帝国海军不放弃任何一个国家的先进技术,哪怕他是一个海军弱国,也不乏会出现先进技术思想。 陈海峰将俄国人的驱逐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上报中华帝国海军部后,得到海军部的高度重视,并责令他负责这方面的技术论证。 公元1911年7月5日,中华帝国海军部舰政总署会议上,陈海峰将俄国人的驱逐战列舰方案转化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更名为战列驱逐舰。 陈海峰设计的战列驱逐舰,顾名思义,就是搭载战列舰的火力和驱逐舰的高速度。这点类似于战列巡洋舰的定义。然而,战列驱逐舰船体小,本身无法搭载战列舰的主炮口径。 为此,陈海峰的战列驱逐舰的定义为,拥有战列舰的火炮的破坏力,即战列舰一次火力齐射9x381毫米炮弹,为15.3吨炮弹,攻击当量相当于7枚21英寸红头鱼雷(黑索金装药)。理论上,中华帝国最先进的唐级战列舰,其先进的火控系统指挥主炮在三次火力齐射就可以命中敌舰,换成战列驱逐舰的鱼雷攻击的话,15枚21英寸红头鱼雷足以创造出相同的作战结果。 这样,陈海峰的战列驱逐舰的概念便是拥有可以击沉超神弓型战列舰的鱼雷毁灭力量,以及驱猎舰的超高航速,二者相结合的产物便是战列驱逐舰。 按照陈海峰的设计蓝图,他在舰政总署会议上拿出的战列驱逐舰设计标准为。 标准排水量2567吨,满载3048吨,主尺度为129.5米(全长)/11.2米(宽)/4.1米(吃水)。动力系统采用3台帕森斯10式齿轮制动式蒸汽轮机,3台迪塞尔高效柴油专烧锅炉,输出功率为75000马力,设计航速39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火炮方面,采用3座双联装光华10年式127毫米50倍伸速射炮,5座双联装25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2座双联装12.7毫米勃朗宁机枪。鱼雷方面,搭载五联装610毫米红头鱼雷三座,光华10式鱼雷30枚。反潜方面,搭载深弹投射机6座,滑轨2条。 陈海峰的战列驱逐舰计划在舰政总署会议上得到了肯定,但是最终能否通过海军部和国会的审核,还是个未知之数。毕竟战列驱逐舰的概念没有经验,不同于战列巡洋舰概念的提出,当初海军部和国会也不同意建造战列巡洋舰计划的,如果不是帝国皇帝陛下强力支持,恐怕不会有战列巡洋舰出现。 如今帝国海军又出现了战列驱逐舰概念,海军部大臣邓世昌立即亲自进宫面圣,希望在提交国会审核前,先由帝国皇帝过目一下,如果王辰浩点头,那么国会也不会为难海军部的。 御书房内,王辰浩看着摆在御书案上的战列驱逐舰计划,不由得苦笑。 王辰浩本以为这种东西不会再出现了,当年俄国人的这款驱逐战列舰被日本和美国海军采纳,于一战后开始立项研制。当年美国海军于1917年开发成功两座7联装40节航速的本森级战列驱逐舰,日本海军作为对抗,考虑到东方人体制不如西方人,因此于1920年开发成功三座5联装39节航速的岛风级战列驱逐舰,但随着二战期间,主力战列舰的航速都达到了28节以上,这种战列驱逐舰的命运和战列巡洋舰一样,最终在1943年退出历史舞台。 王辰浩没有想到的是,没有他的提醒和指点,帝国海军部的官员和专家们竟然也能够创造出这种战列驱逐舰的概念来,这足以说明帝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思想和创造力的科研人员,这是王辰浩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虽然这种战列驱逐舰早晚也得跟战列巡洋舰一样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一战中她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对于敌人的战舰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跟主力舰队配合好的话,还是可以大放异彩的。 于是,王辰浩大笔一挥,在邓世昌的报告上写下了红红的“批准”二字。 得到帝国皇帝的支持后,邓世昌才把战列驱逐舰计划提交国会审议,并要求国会拨款建造。 由于帝国皇帝首肯,国会议员们对海军部的刁难也就相应的减少,在询问了一些关键性技术参数和作战能力后,国会于1911年10月批准建造20艘战列驱逐舰,定级为暴风级。(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