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舱,以容纳为保持高推进功率所必须的34台蒸汽锅炉(同期建造的神弓号战列舰安装18台蒸汽锅炉),设计航速达到27节。装备12英寸口径主炮,双联装主炮炮塔4座,45倍伸。统一中轴线布置,由于防御装甲仅比大型装甲巡洋舰稍强,主装甲覆盖厚度为254毫米,不能对抗战列舰级别大口径炮火的攻击。 为了防止因为装甲薄而遭到敌人炮火破坏弹药库,西周级战巡特意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是全舰唯一用280毫米特种钢防护地方,可以抵抗敌人的305毫米炮弹直接命中而不会发生殉爆,极大的保证了战巡的生存能力。 可以说,一旦九艘西周级战列巡洋舰建成服役后,她们将极大的威胁英国的海上生命补给线,配合大批汉级潜艇埋伏在大西洋上,足以切断和重创英国海上补给线。 中华帝国海军对此兴致勃勃,不过为了保密,对外宣称是夏朝级战列舰。不过,西周级战列巡洋舰的造价也远比夏朝级战列舰高得多,一艘夏朝级战列舰造价700多万龙币,而一艘西周级战列巡洋舰造价则达到了1080万龙币。 海军部的报告打上去时,国会议员们哗噪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帝国皇帝王辰浩出面摆平才得以通过。 九艘战列舰和九艘战列巡洋舰几乎同时期开工,中华帝国各大海军造船厂的船台瞬间被挤满了,而民间造船厂的吨位和能力不够用来支持重巡洋舰的建造,所以,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项目被迫暂停,不够轻巡洋舰项目确是可以在民间造船厂开工建造船体,下水后再送回海军造船厂进行安装火力系统和舾装。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建造27节的西周级战列巡洋舰,未来发展情况下,可能出现速度更快的29节战舰,同时与中华帝国驱猎舰本身日新月异的高速化趋势相比,担任各驱猎舰支队旗舰任务的侦察巡洋舰(可归入防护巡洋舰一类)的25节左右的航速显然已经落伍,不断扩大的速度差距必定会影响日后的协同作战。 根据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特别指示,新一级高速化的驱猎舰舰队领舰被提上了设计日程,为此海军部专门成立了“巡洋舰委员会”。此时有两条设计思路摆在委员们面前:其一是37节的大型驱猎舰,其最大也是唯一的优点就是高速——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海军部大部分军官们的青睐;其二则是一种新型巡洋舰,她在速度上固然不如前一方案那么夸张,但与现有侦察巡洋舰相比在防护、速度、火力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由于驱猎舰火力太弱,海军部大臣邓世昌和大多数委员支持建造轻巡洋舰,委员会最终采纳了后一种思路,风仙级轻巡洋舰于是应运而生了。 以往的侦察巡洋舰或防护巡洋舰因技术所限无法兼顾速度和防护,只能在机舱、弹药库等要害部位上方覆盖一层拱形装甲,由此也被称作“穹甲快船”。而风仙级乘上了技术发展的东风,得以在提高航速的同时,与吨位大得多的海圻级一样采用装甲带布局,垂直装甲与船舷外板合而为一,既节约了重量,又强化了防护。在将风仙级的建造计划提交海军部会议表决时,邓世昌将她们归入轻巡洋舰一类,以此强调风仙级是当时采用装甲带布局的最轻型军舰。 这一防护设计也对此后各国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风仙级设计时用于攻防的重量一再增加,其航速最终只能达到28.5节,比起侦察巡洋舰来自然已是相当大的进步,但是面对驱猎舰高速化的大潮仍然显得前瞻性不足。 风仙级排水量3750吨,满载排水量4400吨,动力为燃油锅炉8座,蒸汽轮机40000马力,四轴推进,28.8节 。 防护上面,装甲带3英寸(最厚处)-1英寸(最薄处),指挥塔和弹药库都是6英寸。 武装方面,风仙级各舰建成时配备的武装略有差异,以首舰风仙号为例:舰体首尾2门152毫米45倍速射炮,6门88毫米50倍速射炮分别布置在两侧舷,1门47毫米50倍高射炮,2座双联装21寸水上鱼雷发射管。 风仙级轻巡洋舰没有使用煤油混合动力,而是直接采用了驱猎舰的燃油锅炉,这是一大进步,为后来海军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面全面换装燃油锅炉提供了经验。 武装方面多了一个高射炮,这是因为中华帝国的航空进步神速,海军配备了水上侦察机,考虑到敌人将来也可能配备水上侦察机,因此海军对空作战提升日程。在风仙级上搭载高射炮,只是海军部在试验海上对空防御的一个计划之一,初期目的只是为了打掉对方的水上侦察机而已。 当然,等到三年后各舰服役后,又分别进行了搭载飞机、拖曳气球、增设布雷轨、强化对海对空火力等等纷繁的改装。 总之,风仙级轻巡洋舰依然是一款成功的战舰,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然具备先进能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