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科索夫斯基绝对没有想到他已经引起了古德里安的高度重视,此时的他一方面为兵力尤其是技术性装备短缺而发愁,另一方面对方面军下达的指示不太满意。 作为乌克兰方面军的边缘存在,第6集团军实际上是在白俄罗斯作战,肩负的任务也是守备白俄罗斯南方,防止第二坦克集群深入到俄罗斯境内。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第6集团军就要将防区交给作为军区预备队第16集团军,然后整体南下,同兄弟部队一起前往基辅,争取重新打通同基辅的联系。 作为罗科索夫斯基的上级,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对军区司令战略构想的理解,认为就是让第6集团军死守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挡住古德里安。在他们看来第6集团军必须死死地钉在卡林科维奇,决不能后退一步。 那么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的理解是正确的吗?应该说,他们没有正确领会特里安达菲洛夫的真实意图。作为苏联红军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实际创造者,特里安达菲洛夫之所以要发明这一理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一战那种围绕着整条战线肉搏的战术不认同。在他看来,战壕战简直就是对战争艺术的亵渎,如果所有的军人都将战争理解为这种形式,那战争也就不是什么艺术,而是机械化的公式和教条了。 特里安达菲洛夫认为,战争不应该是这种蠢笨的样子,现代化的战争应该动起来,现代化的军队必须具有相当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哪怕是处于防守状态,也不是傻乎乎的硬拼,防守战术也是一门艺术,不是说防守的时候就只能死死地固守一点或者一线,防守也是可以动起来的。 在特里安达菲洛夫看来,让半残的第6集团军和整补当中的第16集团军固守莫济里一线一动不动的将古德里安的第二坦克集群挡下来,这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给乌克兰方面军下达的指示是:拟以第6集团军在莫济里地区进行积极的防御作战,迟滞敌第二坦克集群继续向俄罗斯方向突进,务必不能让敌人跨过第聂伯河一步,至少坚持二十天,此后由第16集团军接替。 看上去这道命令就是让第6集团军死守莫济里,可是这里面是有文章的,首先特里安达菲洛夫用的是莫济里地区一词,莫济里和莫济里地区完全就是两个概念了。如果将莫济里地区理解为莫济里市和卡林科维奇市这两个狭小的地区,那就错了。 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留给第6集团军就只有一条路,死守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很不幸的是,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就是这么理解的,所以他们传达给第6集团军的任务就是死守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决不能后退一步,期限是二十天。 其次,特里安达菲洛夫也担心下面的人不能理解他的本意,又特别点出了第聂伯河,要知道莫济里离第聂伯河还有一段距离,这等于是划定了一块比较大的防御纵深。 很显然,按照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本意,他恐怕是希望第6集团军能充分的利用好空间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希望他们不要硬顶,而是以聪明的方式去达成作战任务。 说白了,特里安达菲洛夫希望第6集团军在莫济里至戈梅利一线进行积极防御作战,将古德里安缠住,等第16集团军和其他兄弟部队完成调整之后,再去硬撼第二坦克集群。而不是一开始就让第6集团群去跟第二坦克集群硬碰硬。 也就是说,在特里安达菲洛夫看来,不管是莫济里还是卡林科维奇都没有死守的价值,这两座城市是可以放弃的,他的底线就是第聂伯河,只要不让德军装甲集群跨越第聂伯河,罗科索夫斯基可以尽情的发挥。 如果最后传达给罗科索夫斯基的命令是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本意,后面第6集团军将会轻松很多,以罗科索夫斯基的军事素养和聪明才智,恐怕是很圆满的完成这一任务的。 问题是,命令通过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然后被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了一番之后,特里安达菲洛夫的那一番苦心就全部打了水漂,这两位没能正确的“理解”特里安达菲洛夫的意图。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特里安达菲洛夫你也是的,干嘛不把命令说清楚,把话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不就没这么一出了吗?照这么看一切责任都在特里安达菲洛夫不说人话? 不是这样的,军事命令不是合同,不是甲乙双方签名之后,就必须无条件执行的。因为战场不是静态的,不是电脑程序,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恰恰相反,战场上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份作战命令和作战方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实战当中,往往计划才开了个头,就被实际情况带跑偏了。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