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维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解体崩溃,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李晓峰可不想当改朝换代的活雷锋,最好还是像历史上一样,让德国人去趟雷吧!说实话,这两年德国人的表现真心是出色,希特勒这个家伙虽然有点神神叨叨的,但还真有点本事,反正经过一系列的忽悠大法给英法两国弄得五迷三道,不断地解开锁紧德国战争机器的枷锁。 这期间,李晓峰是一直偷着乐,他真心想看看四年之后,被英法“宠坏了”的德国人没有首先去消灭共 产主义,而是第一锄头就挖断帝国主义的墙根时,他们会是什么表情。说实话,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当然,这还需要时间,而且苏联还得修炼好内功。否则,当帝国主义的墙根被挖倒时,苏联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获取政治利益。 所以进入1935年下半年,李晓峰的关注重点就不是远东战场,而是正在蓬勃发展的苏联汽车工业。 和政 治局关注的焦点不同,李晓峰并没有将目光仅仅放在美国人那里,如果仅仅是民用车辆,大量引进美国技术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当时的苏联,尤其是红军来说,引进福特技术的吉斯卡车实在是凑合。是的,别看红军在二战中生产了大量的吉斯卡车,但是这是迫不得已,是红军在没有选择下的选择。 客观上说,吉斯够便宜,生产也简单,很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吉斯毕竟是民用车辆,载重能力和牵引能力有限,对于基础设施落后的苏联来说,它真心只能凑合用。 与此同时,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军用底盘都是专门设计的,性能比毛子的民用品高得多。历史上在二战中,毛子如果不是获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所谓红军的大炮兵主义根本就玩不起来(严重缺乏载重卡车)。 而现在,政 治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便宜的民用货,如果不出意外,一旦开战,载重卡车的短板就会要了红军的老命。李晓峰可不想掉坑里,所以很有必要引进专门的技术,发展符合红军需要的载重卡车。 那么当时的选择多吗?应该说还是不少的,德苏关系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在汽车工业上,德国人还没有卡脖子。不管是奔驰、欧宝、宝马还是man都有技术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至于美国人,不管是货车中的凯迪拉克(肯沃斯卡车,属于佩卡集团)还是福莱纳货车公司也都能满足需求,甚至连芬兰的sisu(西苏)卡车也能胜任。 不过李晓峰对这几家都没有兴趣,德国货虽然好,但是加工要求太高,不符合苏联的国情。在中小型货车领域已经选了福特,大卡车就没必要让美国人继续参合了,多元化的引进技术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很重要。至于sisu,诚然后来的西苏卡车很符合苏联的路况,但是这毕竟是一家成立于1931年的公司,当年在技术上并不拔尖。而且引进芬兰技术会让一部分大佬很尴尬。 思来想去,李晓峰将目光对准了捷克和奥地利,不管是太脱拉、斯柯达还是斯太尔都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而且作为东欧的这一票小国,其市场本来就不大,相信他们很愿意拓展国际市场。 经过雅科夫的考察,李晓峰最后将目光锁定了捷克的太脱拉和斯柯达。尤其是前者,作为卡车中的越野之王,它相当符合红军的野战条件。毕竟红军需要的不仅仅是公路运输卡车,而是拥有良好越野性能的载重底盘。 很快,在1935年12月,在李晓峰的强烈要求,以及提供无息贷款的支持下,引进太脱拉卡车及发展真正军用底盘的工作全面铺开。按照李晓峰的要求,重点发展的将是全驱卡车,重点就是6x6型号,甚至8x6和8x8型号也在未来规划当中。 说实话,对此李晓峰是很急迫的,眼看就是1936年了,满打满算离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两年多的时间。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方位的榨干太脱拉的技术,这真心是个难题。 为此,某仙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于捷克来的技术专家,一律用中 央委员的标准予以接待,甚至从全国抽调最好的技术人员跟着学习,那真心是一分一秒都不带浪费的。 在李晓峰的扶持下,在乌拉尔山区,一座崭新的汽车城拔地而起。这座后来被称为安德烈工厂的汽车城,从1941年6月开始在四年内生产了超过两百万辆载重卡车,其中接近一半是6x6型号,剩下的也多为8x4型号,解决了红军炮兵对牵引车辆的迫切需要。在二战胜利的那一天,该城被授予了红旗勋章。 而就在李晓峰忙着引进太脱拉技术的时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已经迫在眉睫,围绕着西班牙未来的走向,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第一次在战场上进行正面交锋……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