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装绅弄鬼

第483章 龙之巫女


和两河流域洪灾肆虐,帝尧率领埃及和亚述军队从埃及迁徙中国,驱逐参加中原大战的军阀鲧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占领舆论阵地批之为“四凶”,唐尧之后,即公元前2194年,位于今波斯的沙尔沙利乘厘取得阿卡德帝国帝位,是为中国古史中的帝舜,也就是天竺教的帝释天。乘厘、舜帝、帝释,也是同音互译的结果。帝舜在位50年,统一了亚洲,流放古神旧贵族,第二代“四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让他们与神战污染导致的怪物魑魅自相残杀,因为大清洗成为残余古神的众矢之的,虞舜至公元前2144年巡游而突然驾崩。帝舜之后混乱了17年,至公元前2127年,夏后氏的新一代领袖,颛顼的混血种孙子大禹凭着治水大功取得帝位,并光复亚洲和北非。大禹因为治水旧伤,于公元前2082年逝世,在位45年。大禹之后传位伯益,掌控白夷,黔贵的伯益在位13年。公元前2072年,伯益取得大禹帝位,那么问题来了,《古本竹书纪年》认为大禹曾和益共同治理洪水,大禹之后,“传”位于益。

    “后”是夏代帝王的称呼。益当了帝王,自然称后益,但禹的儿子启不认帐,不称益为“后”而称其为“伯”。“伯”非“公、侯、伯、子、男”之“伯”,这五个爵位是西周才有的事。“伯”为五官之长。《礼记》记载的,“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可见“伯”为当时的职位名称,为五官之长,相当于后来的相。大禹死后,传位伯益,故为“后益”。所以益、伯益实际上是同一人。按《史记.夏本纪》的说法,大禹死后,将天下托付给益,启守丧三年后,益又将帝位禅让给夏启,自已僻居箕山之阳。“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但《古本竹书纪年》却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说益干涉启即位称帝,启杀了他。到底启是怎样获得天下的,权臣益和少年天子启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一言以蔽之,无非是巴蛇吞象。

    《古本竹书纪年》所述“益干启位”,可见启自认为根正苗红,不服接班人,在益称帝后自已也称帝,他的都城当然不在益所在的阳城。天无二日,国无二帝,启称正统帝自然引起后益的兵戈相见,于是最后的神战开幕,结果是“益干启位”,启就杀了益。司马迁的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有矛盾。《史记.夏本纪》所述: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到底哪一个符合史实呢,中国史籍中没有答案。但《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和《史记》“五子之歌”提供了一条线索。按照《尚书》及《史记》“五子之歌”记载,夏启死了以后,他儿子太康即位,帝太康丢了国家,兄弟五人,游于洛汭,写下了《五子之歌》。“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及《尚书》的记载有点莫名其妙。太康怎么丢了国家?失国这样的大事竟然一笔带过!?太康兄弟五人为什么又滞留洛汭?《五子之歌》又是一首什么歌值得笔之于史?其实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大禹后族。他们各自立国,最后却丢了国家,兄弟五人与母亲被迫流亡大月氏十二年,在流亡过程中创作了《五子之歌》以示警。《五子之歌》实则为亡国之歌!逃亡十二年后,第十三年,兄弟五人开始复国,与伯益后族政府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双方的盟国有九个之多,大战的结果,双方最后几乎同归于尽,只剩下10个人生还,剩下的只有老弱病残与妇女!历史一下子被打到了石器时代,应了爱因斯坦的戏谑!最后夏启在一片废墟中复国了!这段惨痛的历史,祖先不愿意提及,司马迁也不知道真相。

    同样的,《蜀王本纪》所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山氏后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蜀王本纪》明显采自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完全走样了。

    望帝与鳖灵实际是伯益、大禹,巴人的方言旧名,这不是巴人间的战争;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益被杀了。虽然如此,但民间神话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从这一点上看,《蜀王本纪》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出了纰漏。时间抹平了一切,历史M.MMcZ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装绅弄鬼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