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蛇人们的补给基地。” “嗯,有道理。”只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才知道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圈是多么不容易形成。1991年9月26日起的两年中,美国科学界为了应对核战进行了人工生物圈实验。八名男女科学家自愿住进了一个由玻璃和钢架建成的3.1英亩的人造小世界里,从事两年的生态实验。“生物圈二号”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球”,在拱型玻璃罩下,里面有3800种动植物。此外还有湖泊、沙漠、树林、沼泽、草地和农田、楼房,以及制造人工风雨的装置。两年里,八位科学家要亲自饲养家禽、牧畜,种植农作物,方能维持生活。 在这里,任何东西也不会浪费,都会循环使用,比如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则正好相反。任何农药都严禁使用,庄稼有病虫害,将用瓢虫、黄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在这个生物圈里,科学家将对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如果食草动物过多,将引起草地破坏,就必须猎食一些食草动物,如果一种植物灭亡了,他们将取出试管内储存的植物细胞,重新培养。科学家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能维持生存、净化环境,稍有不慎,生态危机就会出现。“生物圈二号”实验为世界瞩目。 可惜,到1993年,科学家无奈地宣布这项实验失败。这个事实再一次告诉人们,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无法再造,后人更应好好保护它。而在现代世界资源日益枯竭的时候,居然有洞天福地这种不科学的存在,如果被外界知道会引起如何的风潮呢? “它们不仅取食这里的生物,还利用它们的皮革和骨头。”看到两只蛇人正在麻利地给一只食草兽剥皮,游慕容低头看了一眼绑在自己小腿上用来固定断骨处的那柄爪刀。爪刀刀柄上缠绕的黑色条状皮革,显然就取材于那种食草兽。 冰层消融之后,我们所在的小山露出了火成岩本貌。但即便如此,这座小山也仍有三百多米高度。石苓人站在最顶处,眺望着远方遥不可及的角落,我们能看到的地方几乎全被那种长着斑绿色宽叶的植被所覆盖。我甚至注意到,原本幽深暗黑的冰湖面,也渐渐变成了墨绿色,那显然是某种藻类,或是浮游生物快速繁衍的结果。显然这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慕容抓住机会给我们普及贝爷食谱:根据生活地区气候差异,海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当气候或涨潮使你无法从海上获取食物时,它们就成了食草、食肉动物主要的食物来源。在海水较浅的岩石上,如果阳光可以照射到,你就能找到一两种海草。海草,或更确切地称之为藻类作为食物,营养价值很高。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地区它们都是主食之一。在日式烹调中许多藻类都是珍品佳肴,在威尔士紫菜面包中也是主要原料之一,海藻晾干后可贮存数月。尽管海藻的营养价值很高———但绝不要食用那些有时生长于淡水池里的蓝绿色藻类,它们毒性很强。 同样还有贝类,捕捉海洋软体动物和鱼类的最佳时机是退潮时,可以搜索岩石间的水池,也可以在沙滩上挖掘那些埋藏在沙中的软体动物及其他的生物。 但它们通过消化系统过滤海水获取食物,在被工业废水或下水道污染的水域生活时,能将有毒化学物质积累于体内,浓度很高,足以对食用者构成危险。在赤道地区的夏季,贻贝,淡菜是有毒的,尤其是如果海水为淡红色或者富含磷时。在北极地区,全年的任何时候,黑色贻贝都是有毒的。 锥壳贝,能喷射有毒的倒钩,有些效力足以杀人,必须辨认清楚,它的种类总数超过了400种,主要生长在印度洋热带海域,在美国东南部及加勒比海海域大约分布有12种,通过外形即可区分。磷光类、怒状类和拟塔螺类都有毒性箭钩,它们的毒液对人不会构成危胁,但是被刺一下还是很痛的。不要采集那些已经死亡的软体动物。双壳贝类比如蚝、蚌和贻贝,如果轻轻触动,肯定会紧闭贝壳。 腹足动物比如海螺和峨螺类,有角质鳃盖,在外壳被触动时可以快速关闭。其他的腹足动物,如蚌和鲍鱼没有鳃盖,但是宽大的肉足牢固地匍伏在岩石上,沿着壳边用小刀就能将它们撬下来。越是费劲的,越说明其肥壮味美。如果很容易就撬下来,则很可能是死的或病弱的。涨潮后仍能紧贴在岩石上的贝类更是美味佳肴———潮水会冲刷掉死亡或病弱的那些。人类需要将它们扔到沸水中煮一下,至少要煮5分钟,然后即可食用。一般不要生吃海鲜贝类,因为它们可能携有寄生虫或污染物。 捕捉鱼类和海蛇更费劲。而有些鱼类还是十分危险的,所有的海蛇都能分泌出毒液。特别是要仔细区别蛇和鳝,通过它们身上的不同鳞片及斑纹即可分辨。蛇类有鳞片和宽长平缓的尾巴,而鳝类则没有。蛇类一般不会袭击游泳者。 当你从鱼网上取鱼时,如果发现了被困的蛇,千万要小心,一定不要让它咬上一口,不过这种情况一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