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是自己耳鸣,还是那另一只金桃真的在吸吮着什么……先天八卦图完整地呈现出来,另一只金果蒂下的鲜血也干涸了。众人的惊悚中,我突然想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某处新闻里看到一段外国视频,下雨了,路面上竟有英文词句出现;有个人往干的路面上浇了一桶水后,路面上立即出现了一个图案,干了图案就消失。原来路面上的英文字母、图案都是抹了防水的纳米涂料的,干时路面上一样,有水了,被防水的纳米涂料抹过的地方仍是老样子,而没抹过的就显湿了,于是出现字母、图案。纳米材料也是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用这种防水的纳米材料作成衣服,泼上有色颜料,衣服一点没受影响。纳米材料用处多多,军事设施用途更加广泛,据说美军的纳米机器人已经进入实战阶段……。 而我想得到的却是,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它的行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时就不能用传统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必须改用微观世界来描述。因当粉末粒径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粒径改变虽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相差10的9次方倍之巨,为此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这样纳米材料就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了。能称作纳米材料的,也并非是全部的颗粒都需是纳米级的,只要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此材料就可称为纳米材料了,古代人当然不知道什么是纳米材料,但可能根据经验主义以巫术——或者说我们还没发现的某种科技手段拿出来差不多的东西,当然其功能就差,有点类似羊绒衫中羊绒占比吧。 巨大的阴阳鱼缓缓塌缩起来,确切地说,是黑白两色围绕着鱼眼的位置各塌缩转,像有生命一样。 然后鱼眼的位置慢慢凹进去,出现了两个小集聚点如同鱼目,活灵活现。 善星指着墙壁:活,活的?难怪自己害怕,这绝对不象是什么机关!如果是机关的话,即使不发出任何声音,那凹下去的地方也能看得出来跟墙壁不是一体的。 可是这两只鱼眼却不是这样,那小小的集聚点就象是这玉石墙壁在里头被什么吸了一下,吸出了两个小集聚点……当然,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吸得动石头的话。 我一低眼就看见玉石墙边上躺着个发亮的东西,这是游慕容刚刚失手打进墙壁里的子弹,而被子弹打出来的那个集聚点已经消失了,墙面平复如初,甚至找不到子弹打过的痕迹。 ”息壤……长相儒雅的印星脱口而出。我知道息壤,那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够自生自长、永不耗损的土壤。在神话传说中,洪荒时代到处是漫天大水。鲧偷拿天帝的息壤用来堵塞大洪水,而未等待天帝下令先斩后奏。鲧冒死盗宝为人间造福,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英雄人物。《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与此说相近的还有《尚书.洪范》,这应该是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五代十国时期,江陵县城的南门外,雍门内的东墙下有一所小堂室,堂室上覆盖小瓦,只有一尺多高,堂室虽小,梁、柱、门、窗,一应俱全。询问州内的人,这是什么建筑?回答说,这是息壤。问这息壤是怎么个来由。说,几百年以前,这个州暴发洪水,土地大部分被淹没,没淹没的只有三两处建筑,州帅很惶恐,不知怎么办好。忽然有人告诉他说,在城郊有一个书生,博览群书,才智出众,请把他召来问一问。把那读书人召来询问,他说这是息壤之地,建在南门。我曾读过《息壤记》,书中说,大禹为了填塞洪水,这里有海眼,洪水就是从这泛滥出来的。大禹雕刻石头,造了一个龙宫,填在穴中,用以堵塞水脉。后来听说为了建筑此城,把旧建筑都毁掉了。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大的水灾。请挖掘一下看看。在东墙下挖了数尺,果然挖出了一个石头雕刻的宫室,已经被损坏了。荆州帅于是重新修葺,用厚土掩埋,才没有再发生洪水。现在在土上面又建起这个堂室,用来标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息壤记》的注脚。 如果将神话世俗化,就是当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古代农田水利是国之大事,譬如太昊时期发明的“畎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即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诸子百家也有农家一门,以后稷为祖师爷。恐怕息壤都是用过的,只是世人只知息壤不知古神之名罢了。”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