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猛然从云端跌入深渊,张口结舌了半天,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对于朝廷的归属,往好听里说,这朝廷是皇帝的朝廷。 往实际出说,这朝廷是天家和士大夫的天下。 可现在看来,自己跟之前父皇的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此时此刻他感觉脑子里就像是一团浆糊,大明到底是谁的大明,到底该如何引领这个庞大的帝国,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这些绝不是靠书本知识和年资阅历就能解决的问题。 虽然不做皇帝了,但是朱慈烺对于知识的渴望却非常明显。 这回的五千多万两赃款打开了朱慈烺思考的大门,让朱慈烺发现自己面对天下事竟然如此陌生。曾经只知道没银子的日子难过,现在真有这么多银子,却发现如果给自己使用,自己竟然不会用! 当年父皇九百多万辽饷砸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最后吴襄竟然说只有三千精锐能够勤王,而且还得先拿百多万的军饷出来。 这五千多万的银子,该怎么用? “这些银子,陛下您可有甚想法?”朱慈烺问道。 “朕已经与阁部商议了主意,准备用这笔银子开办一家银行。”徐梁道。 “银行?” “是发行宝钞的衙署。”徐梁道:“其位与户部持平,又独立行事。” “宝钞一向是户部发行,为何要独立出来?”朱慈烺问道。 “因为宝钞这个名字不能用了。”徐梁叹了口气。 大明的宝钞并不属于金融进步的产物,从名声来看简直遗臭万年。 太祖高皇帝当年沿用宋、元制度。以为宝钞可以节省人力和金属货币,却根本不知道纸币诞生本意是解决流通不便、以及市场货币流通量不足的问题,进而错误地认为通行宝钞就是一座挖不尽的金银矿。 其他的朝代,虽然也有纸钞贬值的情况,但是他们本身却有储备金,不至于彻底的崩盘。 可大明通行宝钞作为一种不可兑换纸币,本身不能换成真金白银,靠的是官府权威和信用。而官府竟然不许百姓以宝钞纳税,一定要缴交实物,这简直是要将宝钞推向绝路。 更绝的是。残旧宝钞要兑换新钞另要加钱,就连纸币替代天然货币减免自然损耗的功能都剥夺了。 光是如此还不能说明国初的“经济掌舵人”的花样作死。为了保证宝钞的地位,朝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禁止白银流通,直到嘉靖之后大量白银涌入才渐渐解禁。这就导致了市场一边需要宝钞,一边宝钞又因为信用不足而持续贬值。 如此种种原因相叠加,宝钞除了作为一种货币符号。在宫中也指代帝室用的手纸。 估计百姓们也这么看。 但更奇葩的是,有的时候,朝廷印刷纸钞的成本又特别高,后期甚至出现过,朝廷为了发放纸钞,而不得不跟民间兑换的情景。 而民间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纸钞收藏家。 天启年间就有人提出重新发行宝钞,以解决国库不足用的问题。崇祯十六年,蒋臣在国家最为难的时候旧事重提,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支持,升为司务,参与宝钞发行事宜。只是很快就迎来了甲申国变,连制造宝钞的木材都没买到就流产了。 朱慈烺帝听陛下有意要发行宝钞。很是奇怪:“既然已经有了银子,为什么还要发行宝钞?” 当然是赚取利息! 徐梁本身不是金融、经济专业出身,对于货币市场的了解只能算是小瓶子水晃荡。但他知道一点,铸造银币、金币就是为了掺入其他廉价金属,博取面额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孳息。比如用半两的白银掺上铅,铸造出来的银币上写着“一两”,当做一两白银流通,朝廷就赚了去除成本之后的银子。 这种小聪明很早就为古人所用。王莽将之做到了极致,小小一枚铜钱上可以当五、当十地用,最终导致经济崩溃,被史家冠以剥削百姓的恶名。 纸币比金银币成本更低,所以本身能取得的孳息也就更高。薄薄一张纸,你说它能当一百两银子用,它就是一百两银子。傻子都知道这是一本万利。甚至是几乎近于无本买卖的大好事。 关键是得有人信。 “为了日后溢出本金发行,首先得建立信用。若要建立信用,无疑是用真金白银换钞票最有说服力。”徐梁道:“给百姓一两银子的钞票,就要让他能够切实换到一两银子。而且还要真正让他相信钞票能够当银子用!如此过个十多年,百姓觉得钞票和银子没区别了,自然就会使用钞票。” “如果百姓拿了钞票就换成白银,最后国库里岂不是只有一堆废纸?”朱慈烺大为不解。 “所以重点还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