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季兴邦虽然处在暴风眼中,但却丝毫无伤。 他带着其他官员的羡慕嫉妒恨,带着皇上的圣旨,带着宁王殿下的殷殷嘱托,带着自己的女儿季昀舒悠悠的再赴江南省省城。 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再做为一个布政使,而是作为西南省的巡抚,西南省的最高长官去经略西南。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季兴邦新上任的这三把火烧得也很旺。他将当时周巡抚阻拦他的所有想法都付诸了实践。 首先,他要从科举制度开始改革,他写了折子上表给皇上,申请在西南省内的府试和乡试之中录取一定比例的西南夷各族学子。同时在所有的学校当中都推行双语教学,学子们不仅学习汉语,还要学习至少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其次,便是改革官制。这些西南夷各族学子考中秀才或者举人后,也能在西南省内授官,去经略汉地,给他们做官的机会,给他们上进的机会,更是给他们与汉族民族交融的机会。同时也会委派懂得当地西南夷少数民族语言的秀才或者举人去做县令,方便互相之间的交流。 第三,便是加强女子的教育。申请朝廷派更多的女官到西南省来设立大景女学,或是其他有识的女子到西南省设立女子私塾,提升西南省女子的文化水平。希望日后西南省的女子也能有机会到京城去参加女官的考试。 季兴邦一直觉得只有开启明智,将西南夷的各族人民当成同样的大景子民来对待,长此以往才能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真正成为一家人,真正对大景朝产生归属感。 否则便是之前自己推广一个新式农具这样明显纯利国利民的好事都那么艰难,日后要推行一些其他的政策可怎么办呀?更要遇到多少严重的阻碍? 好多政策初看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好处,也可能这会暂时牺牲一部分人短暂的利益,但是这些政策长期推行下去必然是会利国利民的。 可若是未开启明治民智,西南夷的各族人民都不理解这些政策,不愿意接受,那么就完全没有办法推广。 所以季兴邦这个新上任的西南省巡抚最先烧的这三把火归根结底都与“教化”问题有关。 他想慢慢的吸引西南夷各族人民学汉语,学汉学,通过科举入世仕,也管理一下汉人,了解汉人的生活方式。 也慢慢的引导汉族人学西南夷的语言文字,入仕之后到其他少数民族所在的地方进行管理,更加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想法等等。 大家只有互相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了更多的融合,才会更加理解对方,与对方真正亲如兄弟姐妹一般。 不过互相之间的接触和了解带来的也不必然是理解与亲善,也有可能会加剧双方的矛盾,引起战争或者乱象。 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只能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前任的巡抚周大荣迟迟不敢动教育这一块,不敢像季兴邦这般“开民智”的原因。 但是季兴邦这个年轻的西南巡抚在上任后便以大无畏的姿态,轰轰烈烈的推广了他的政策,希望能实现他的抱负。 他觉得这样做虽然风险与收益并存,但肯定是对民众来说是好处多过风险的,他愿意去冒这个险,愿意去为西南省的广大百姓们去做这个事情。 第138章 顺利推进 皇上收到了新上任的西南省巡抚季兴邦上的希望调整西南夷少数民族学生考中秀才、举人比例的折子之后, 沉吟了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要准奏了。 皇上看了季兴邦所写的情深意切的折子,也知道这样扩大教化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 但是这个现在看似冒险的法子日后若真的获得了成功, 便能让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归心, 让他们真正融入大景朝, 将自己发自内心的当成是大景朝的子民。 而后者的这种诱惑对于皇上来说是非常大的。 西南省的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在大景朝建立的百余年来, 虽然形式上归属于大景朝,但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归心过。 他们有时候会有某少数几支民族发生叛乱或者与当地的官府发生冲突。有时候会不满朝廷的税收政策等等,联合起来暴力抗税或者有一些其他的过激举动,不断的出一些幺蛾子。 所以在之前的治理过程当中, 西南省巡抚们的想法大部分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比如像周大荣周巡抚那样,将维持边疆的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只要服务好这个中心,其他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开启民智、教化百姓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放弃。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