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面的黄巢起义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意思是他们这些人全部死了? 大唐没了,他们无一生还?! 不,这不可能! 他们怎么可能落到这种下场?! 天家皇室往往会伴随着王朝的覆灭一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他们是臣子,与天家皇室不同,无论谁当了皇帝,总是需要臣子来帮忙治理国家的,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改旗易帜,摇身一变从旧朝权贵变成新朝宠臣。 最好的例子是太宗皇帝。 当年太宗皇帝于晋阳起义,打下李唐万里江山,创建凌烟阁,以此纪念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功臣们。 而凌烟阁供奉着的功臣之中,其中便不乏隋朝的旧臣。 所以王朝的更迭对他们这些臣子来讲,只要多方下注,识时务者为俊杰,待新朝建立之后,他们依旧会得重用,而不是伴随着王朝的灭亡而一同消失。 但天幕的话似乎与他们的过往认知完全不同。 这位叫黄巢的反贼似乎完全与他们有深仇大恨一样,将他们与大唐一同杀死——天街踏尽公卿骨,辕门遍挂权贵头,这是何等惨烈的一种场景! 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他们怀疑这是天幕故意恐吓他们的说辞,好让他们支持安乐公主与韦后的上位。 但当惊恐之后的理智回归,他们知道绝无这种可能,天幕像是一个旁观者,以惋惜的口吻诉说着这些惨剧,似乎她与他们一样,并不想见到这种场景的发生。 可惜神通如天幕也无力更改,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幕在九州大地上演,然后机缘巧合下,她将未来的战乱告诉他们,好让他们悬崖勒马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似乎就是这样。 她仿佛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她只是单纯对过往历史做出梳理,然后整理其中兴衰成败,形成天幕的方式来警戒后人。 她甚至没有明显的爱憎喜好,无论是武皇韦后安乐公主,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乃至造成安史之乱的元凶李隆基,她都是以悲悯叹息的态度去看待这一切。 她肯定他们的成就,同情他们的遭遇,对于他们做下的荒唐事也并非一味去抨击,而是以旁观者角度去看待一切,抽丝剥茧捋清事实脉络之后,然后无不感慨地说一句,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可惜他们身在局中不知晓罢了。 而他们,此时也在局中。 更在左右历史棋局的三岔路口。 是拥立胜利者李隆基上位,过上几年舒坦日子,然后他晚年搞出安史之乱,他们乃至他们的家族都给李唐江山陪葬。 是将宗族礼法踏在脚下,承认女子也可以有继承权,能出一位女皇,便能再出一位皇太女,去死心塌地付佐安乐与韦后? 又或者说,他们也可振臂一呼,将武周也好,李唐也罢,一同扫入历史长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也可南面称孤,登基为帝。 但在太平盛世,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不会跟着你冒着杀头灭族的风险造反,这样一来,你造反的队伍都拉不起来。 拉不起队伍,收拢人心更是难于登天。 你想登基为帝,别人也想,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下,只会成为武皇的瓮中之鳖。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武皇对军队的掌控力绝对不是他们所能比拟的。 当初李唐宗室们因不满武皇窃国而举事造反,个个声势浩大,兵锋直逼洛阳,但也个个被镇压,落个尸首分离的下场。 颇得人心的李唐宗室尚落得这般下场,更何况在百姓之中毫无根基的他们? ——造反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造反不行,奉李隆基为主更是自寻死路,那么他们似乎只剩下一条路—— 承认安乐与韦后的合法性,让武皇不再是华夏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让九州大地迎来一位又一位的女皇的统治。 “圣人,安乐郡主杀临淄王相王寿春郡王。” 女官小跑入殿,向武皇汇报。 武皇眼皮微抬,目光落在跪在地上的上官婉儿身上,“可惜,今日来的人仍不是二娘。” 上官婉儿一言不发。 ——直到今日,直到现在,武皇所期待的人仍是太平公主,而不是与自己又隔一层的安乐。 太平府上的卫士远比安乐多,而她的驸马也是武家人,她若振臂一呼,武家人同样会支持她。 但她没有。 她还在筹划如何除去李隆基的时候,安乐已先她一步出手,将一切能威胁到自己的隐患诛杀于萌芽之中。 ——当然,除了她与太平。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