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赵鼎紧跟着说道。 朱元璋早就派来了使者,不过南宋方面没有明军那么果断, 虽然有虞允文、韩世忠的劝说,要立刻北上和明军联手。 但朝中的众多官吏,一直有些杂音,有些人想着让明军先在前面顶着,让明军和夏军相互消耗,等到夏军兵锋疲软,南宋再出兵北上收割战场。 明眼人,如虞允文、韩世忠、赵鼎都能看出这个办法非常不妥,眼下大明和南宋是唇亡齿寒,两家唯有真心合力的联手,才能挡住夏军的进攻。 若是在联手的时候,双方心中还存在什么算计阴谋,导致两家各自留下一部分力量防备盟友,那么此战的胜算就极小。 只可惜,虞允文、韩世忠和赵鼎三人在南宋王朝威望甚高,却达不到一手遮天的程度。 赵昚也不是对丞相言听计从的刘禅,他有自己的想法。 此时听到虞允文和赵鼎的话。 赵昚面上不免浮现出一丝尴尬,因为正是他的犹豫,南宋方面才没有做出出兵的计划。 此时的南宋,和大明已经暗中商议好了结盟,只有一些细节,比如宋军北上之后,大军该如何指挥,该不该听从明军主将的命令等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是细节,实际上对于大明和南宋两方来说,也比较重要。毕竟在战场上,什么事情都能发生。 如果南宋方面答应,北上出兵的时候听从明军的指挥,那么遇到某些需要断后的情况,明军主将自己撤退,让南宋兵马在后面断后,导致宋军损失惨重。 那这个损失算谁的? 赵昚也知道,在大夏建立王朝,横扫镇江、江东之地后,早晚会对大明和南宋出手,但他身为宋皇,总不能牺牲自家的利益,来成全大明吧? 只要是成熟的君主,在这方面肯定要多计较一些,或许,唯有始皇帝、汉武、唐宗这些顶尖明君,才有魄力和决断,不计较一时半会的得失。 也有承担自家势力折损的底气。 赵昚从小被抱养,虽然不乏开阔进取的锐气,但小时候的经历造成了他内心深处的谨慎。尤其是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他的谨慎便不由自主的出现。 殿内,李纲和孟拱等人垂手而立,其中孟拱身为武将,在这种场合不方面说话,而李纲身为主战派的重要人物,当然同意虞允文和赵鼎的话。 不过他除了是主战派之外,还是典型的帝党, 看到赵昚有些尴尬,他微微皱眉,沉声说道:“陛下也有自己的考虑,和大明结盟固然有必要,但也决不能为了北上援助明军,而让我军损失惨重!” “万一明军战败,我们也要有自保的力量!” 在他说话的时候。 虞允文和赵鼎都静静的听着,对李纲很是尊重,毕竟李纲在北宋的时候,便是天下闻名的名臣,还主持东京保卫抵抗金军。 南宋初期一力排斥议和,整顿军务,革新政治,只可惜他的想法和投降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赵构截然相反,最后遭到了罢免。 这种名声极大,有震主之嫌的名臣,南宋王朝中也只有赵昚能够任用。 在历史上,也正是赵昚追封李纲,册封他为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肃, 李纲在知道自己在历史的结果后,他这种对死后名声十分在意的文臣,自然对赵昚十分的感激。 所以,他就成了南宋王朝的帝党中坚。 当然他刚才这话,也不完全是为赵昚开脱,这也是他心中真实的想法,大宋王朝自己也要发展,也要军队镇守四方。 若是为了大明而出动全力,一旦战败,那大宋顷刻间便土崩瓦解。这个代价,谁能承受? “两位爱卿说的有道理,李公也是为大宋考虑……不过眼下的确到了必须做决定的时候!” ?M.mMc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