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她就编。 后来她遇到的事越来越多,经历过的事情越来越多,倒是没了再说那些小故事的机会。 如今是有了孩子,这才重新动笔,将这么些年知道的事,一一化为最简单的话,说入到故事中去。 萧子鸿想了一会儿,张张嘴,又闭上。 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才询问舒浅:“舒娘怎么看民间书院?” 舒浅当然是支持的:“民间书院好啊。我正想着请几个先生在崇明教教识字之类,学得好的,就送去念书院。” 她不明白萧子鸿怎么忽然问这个。 萧子鸿没有上过民间书院,但也知道这类书院确实出过不少才子,朝中不少臣子都是书院出身。 “我是在想,民间书院是多了起来,可识字的人到底是太少了。”萧子鸿这般说着,“识字少,懂礼的便少。乡野小民更是不懂律法,即便是做错了事,也无人会想着去衙门吿。” 舒浅自然知道:“对于百姓而言,纸墨昂贵。有条件识字的太少了。” 萧子鸿点着舒浅出的书:“我便想着你这类的书,浅显易懂,字又极少。尤为适合在民间传授,一人记下了,转头和另一个人说,几乎也出不了什么差错。还能让人乐意去识字。” 舒浅听着萧子鸿说话,微微点头。 民间老百姓为了能过好日子,经常要下田。 孩子就背在身上,或者由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带。 他们不需要彻底识字,但是完全可以在免去纸墨的情况下,将这些简单的故事传承下去。 舒浅和萧子鸿又说了一事:“萧郎可想过,天下州府如今大多日渐富裕。可让每个州府建类似于文渊阁的藏书阁。秀才以上可随意进出,普通百姓则需要花钱□□才可进入,用于维护阁。誊抄需另外交一笔笔墨费。” 这回轮到萧子鸿听着舒浅讲。 “没有钱又想看书的百姓,可以凑钱让一个人□□,进去誊抄了拿出来。这书自然就在百姓间流传了。”至于藏书阁里头放什么书,当然是朝廷来定。 “每隔一段时日,可以请。都讲那些个入门的书。甚至可以请一些匠人、农户讲一些制作和种田要注意的事。”这就吸引了百姓。 舒浅知道朝廷其实也没什么钱,但还是提点两句:“民间书院出身,一道从师求学,其中情感非一日两日形成,到了朝廷之上,又由于所学所用方式相近,不自觉便会走在一起。” 萧子鸿点头。这容易形成一定的派系。 “只有来自各个层的百姓越为分散,来自各个民间书院人数越杂,才能提出更多的不同的建议,让朝廷,让帝王在从中选择更好的方法,继续前行。陛下先前想让更多的百姓识字、懂礼,也是明白这一点。若真当朝廷有了余钱,我希望朝廷,能够普及识字。” 普及识字这一事,绝不是一人两人可以完成的。 但朝廷可以借着建立藏书阁,以此为开端,将这一事做下去。 萧子鸿起身就去拿了纸笔,将自己的想法,以及舒浅的想法都给写了下来。 他重武,明白将士强悍,军备充足,这才能保卫边塞、保卫沿海。 舒浅却不一样,舒浅来自民间,她更加透彻的明白百姓一步步走下去,更需要什么。需要粮食,那就要良种。吃饱后需要识字、知识,这就要学。 就如舒浅所说,这朝廷之上,只有各式各样的人都多了起来m.MMcZX.COm